鱼筐和鱼篓 鱼篓哪个好,鱼筐和鱼篓 鱼篓哪个好一点
现在农村做篾匠的人多吗?
老家的农村蔑匠曾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盛了好大一阵子,农村随着粮食每年的大丰收,农民家庭需要大量地增加竹制农具:背篓、簸箕、匾子、簟席等等。那时农民粮食收获后大多用簟席晒粮食,没有混凝土浇筑的晒场,晒后用簸箕堆集,最后完全晒干后,经过筛选扬尘后装在木制的木柜里。
我家每年到农闲时都要请一批蔑匠做几天篾活,有一年居然发现两个蔑匠是中学时的同学,可见当时蔑匠行业真的非常兴盛。我家竹子基本不够用,要到别家去借用,父亲就自己在房后栽了几笼竹,几年后几笼竹子长势茂盛,房后一年四季都青葱无比,不但解决了自家用竹问题,还有剩余,经常谁家不够用了,还送给需要的人。九十年代老家***大力推广蚕桑,养蚕用匾子,一张一张的,四四方方,用蔑条编制,这都是细致的蔑匠活,很费功夫,也具有艺术性,蔑匠非常辛苦。
那时候主人家要管饭,每天给蔑匠一包烟,还时不时给蔑匠散烟抽。每天给的工钱也不错,只是主人家一般没现钱,等到有钱了再给匠人。
2000年以后,农村的大量劳动力都外出了,因为在家全靠种土地也没什么收入,各种种完土地农闲时帮人做活挣钱的手艺人也开始纷纷丢下手艺走出去,他们到外面务工挣的钱比在老家挣那点钱多太多了。这里面就包括蔑匠。
邻居有几个过去做蔑匠,后来都出门务工,近些年有回家种土地的,但他们都不做蔑匠活了,一是太辛苦,二是也不挣钱。
不过在集镇,或者在城市都会发现还有一些老手艺人一直在坚持做蔑匠活,只是过去他们是帮人做蔑匠活,现在他们是自己干,拿到集镇或城市去出卖换钱。集镇卖的大多是农民需用的竹制农具,而城市出卖的大多是竹制厨具(筲箕、小菜框等)或小的竹制手工艺品。他们靠出卖这些竹制农具的钱来养家,来保存这份几近失传的手艺活。
yungkey为你分享三农观点,欢迎关注点赞并留言参加讨论。
农村的发展变化,从以前的靠土地,养点牲畜为生。到目前外出打工,或者在自己的家乡打工转变,其间的经历可谓是有很大的变化。有朋友问“现在农村做篾匠的人多吗?”
就依我们这来看,现在农村的篾匠是很少了,从两方面可以窥见一斑。
以前我们村附近有一个竹器厂,就是从外地一大车一大车的拉回来新鲜的竹子,有粗的也有细的,足够满足不同的篾匠需求。二十年前的时候,每天大车排队不停的送货,到今天一周甚至半月才能见到来送货的一辆大车,可以看到他们生意的凋零。
爷爷以前都是去那里干点活,手巧的就当个篾匠,笨拙点的人就负责把竹子用火烤,然后把竹子顺成合格能用的原材料。一群人有说有笑,忙的不亦乐乎。现在每当路过那里,我都会伸头往里看几眼,就再也没有发现过里面繁华过了。只是零零散散的人还在偶尔的忙乎,不过他们的工作现在变化也是挺大的,他们把一些比较粗壮的竹子做成了建筑工具。就是建筑工地上大家都熟悉的竹架板。从我们这的一个小工厂,可以看出来篾匠这个行业的衰落。
还有一个现象可以参考,就是90年代时期,很多农村人用玉米棒子的外皮,用硫磺熏蒸法把玉米棒子的外皮漂白,然后手巧的就做成凳子上面的坐垫子,还做成盛米盛粗粮的篓子,还有做成小动物等工艺品,极其盛行。
现在回到农村,几乎也看不到这样的坐垫子和篓子了。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现在农村做篾匠的人是越来越少了,甚至有绝迹的现象。
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篾匠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经济价值不高。还有就是塑料制品更便于携带,人们也不用频繁携带大宗的商品了,所以用竹子做成的工具慢慢的就失去了利用价值。
随着人们对生活态度的转变,篾制工艺品慢慢的开始有了新的出路,出现了很多蔑制工艺品,让那些能工巧匠们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我相信,篾匠还会有春天的,您说呢?
农村做篾匠的情况根据地域不同,数量也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农村做篾匠的人比过去少了,还好我们这里还有人在从事竹编。
花腰妹所在的小县城属于一个经济生态县,森林覆盖率为60%以上,其中竹子面积有20多万亩,竹子品种以龙竹、慈竹、楠竹和金竹为主。
好多村寨不少农户竹材及竹编销售年收入达2--3万元,竹产业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山区林农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所在。
所以,在我们当地,竹编工艺师和传统篾匠还是大有人在,就拿我们这里的两个村寨来说吧,由于竹器编织加工的硬件设施要求不高,从事竹器编织加工人员的年龄、性别没有限制,而且多数竹编产品编织简易,没有太多复杂工序,因此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妇女、老人、儿童)都能参与其中。
我们这里的竹编发展初期主要依靠祖辈传统的竹编技艺进行简单的加工,逐步发展为“来样加工”——依靠买家设计的样板进行加工。到了现在,村寨里也有部分具有一定竹编工艺设计能力的本地化技术人才,能够创作出一些精美的实用型商品款式,并根据该款式设计出农户加工的基本模板。
目前,除了日常生产用具外,还有花式翻新的竹盘、吊蓝、花果篮等日常器皿类用品20多个品种。
为让实用竹编和观赏型、艺术型、原创型竹编和谐共存, 在我们当地***及相关部门的协调下,村寨里先后多次举办了竹编工艺培训,以此提升辖区竹工艺品的质量和品位。如今,我们这里的年轻人也加入了竹编的行业,并且有少部分年轻人还获得了县级、市级竹编工艺师的称号。
老人们说,以前他们把会编织竹制品的人叫“篾匠”,现在叫“竹编工艺师”,虽然叫法不同,但是都是一样的是从事竹编的民间工匠,我很赞成这种说法,也为我们当地传统的竹编工艺有后人而感到自豪,真心地希望我们地方具有民族特色的竹编产品能真正带动和提升当地农民走上致富之路。我是花腰妹,欢迎关注我一起话三农!(图文原创)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olidayhousescb.com/post/2187.html发布于 06-14